席卷全球的缺芯问题虽然在2022年有缓解迹象,但车用芯片需求快速上升(车市逐渐恢复,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强劲发展),晶圆代工厂产能难以满足车用芯片生产(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小,准入门槛高,分配的产能较少)。导致汽车市场持续“缺芯”依旧。
汽车芯片主要分为三类:
计算与处理:MCU(微控制器)、AI芯片
功率半导体: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碳化硅
汽车传感器:测量温度、压力、流量、位置、气体浓度、速度、光亮度、干湿度、距离等功能传感器
业界指出,当前汽车市场主要缺少的是MCU(主要用于雨刷、车窗、座椅,安全系统、BMS控制系统、车身控制和动力控制等领域)、IGBT(主要用户能源变换与传输)等产品。
持续的“缺芯”潮下,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都开始重视芯片业务布局,他们有的选择自研芯片,有的选择与芯片厂商合作,以实现自救。
公司 |
布局方式 |
最新进展 |
中国一汽 |
合作 |
2022年3月9日,中国一汽战略投资芯擎科技,在车规级、高算力芯片领域展开合作;同年6月站略投资地平线,加强车规级AI芯片的前瞻技术研发及工程化落地能力建设 |
上汽集团 |
合作 |
2022年1月,上汽集团旗下尚欣资本参与了车规级MEMS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提供商一径科技数亿元Pre-C轮融资,同月,上汽与上海工研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汽车芯片工程中心 |
东风汽车 |
合作 |
东风汽车与中车时代合资成立智新半导体,2021年智新半导体IGBT模块正式投产;2022年5月,东风集团牵头湖北省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启动运行,旨在研发与应用汽车MCU与专用芯片,打造汽车芯片产业集群 |
北汽 |
合作 |
2020年5月北汽产投与Imagination合资成立核芯达公司,致力于面向自动驾驶的应用处理器和面向智能座舱的语音交互芯片研发。目前核芯达在GPU、MLU等领域,都具备自主设计研发能力 |
吉利汽车 |
合作 |
2020年吉利战略投资的亿咖通科技与Arm中国共同出资成立芯擎科技,2021年芯擎科技自主设计的国内首款车规级7纳米制程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成功流片,预计2022年第三季度实现量产,并于年底前装量产上车。此外,吉利还计划在2024年至2025年间推出2款5纳米高性能芯片 |
比亚迪 |
自研+合作 |
依托比亚迪半导体,比亚迪实现了自研芯片布局,涵盖车规级MCU、IGBT、碳化硅、CMOS等。2021年5月,比亚迪半导体车规级MCU量产装车突破1000万颗。2022年3月比亚迪半导体推出车规级8位MCU BS9000AMXX系列,该产品的客户端应用开发项目已启动。此外,比亚迪也通过投资地平线等企业进一步完善芯片布局 |
蔚来汽车 |
自研 |
早在2020年已有媒体报道蔚来汽车正在规划自研自动驾驶芯片,2021年蔚来汽车又被包袋已成立独立硬件团队“Smart HW(Hardware)”,正在研发自动驾驶芯片,同年10月,蔚来汽车又招联了芯片专家胡成臣入职,技术规划领域担当首席专家、助力副总裁一职 |
理想汽车 |
自研 |
2022年5月理想汽车成立一家新公司-四川理想智动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道路机动车量生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等。结合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定位,业界猜测理想汽车或将自研自动驾驶芯片 |
各大车企下场“造芯”,切入点大多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产品包括当前紧缺的MCU、IGBT和自动驾驶类难度更高的芯片,部分车规级芯片已量产“上车”,部分芯片产品完成了设计,等待完成制造与车规级验证。在供不应求得市场环境下,车企“造芯”短期内无法给汽车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长远来看,无论自研还是与芯片厂商合作,车企“造芯”都有助于提高技术实力、自主性以及市场话语权,再加上政策以及一众芯片厂商助力,未来汽车市场“缺芯”之痛有望逐步缓解,汽车与芯片产业有望进一步协同发展。